[68] 该著在陈修斋先生去世后于1994年在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。
(19)(20)(21)王艮撰,陈祝生等校点:《王心斋全集》,南京:江苏教育出版社,2001年,第11、9、29页。所以古人的衣冠服饰不仅是防寒、实用、审美的消费品,也是等级序列、伦理政治物化的形态。
一种社会形态的文化,自有一种核心的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,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,是以等级为核心,以伦理为本位,使生活方式、等级序列和伦理道德三位一体化,这种文化体系和社会制度,使生活方式超越生活领域进入政教范畴,日用之学的伦理政治化是其本质性的特征。既有形质,可为器用,故云而下者谓之器也。(19)这是自然天则,非人力安排,人性上不可添一物。群黎百姓,遍为尔德,②《易经》的备物致用,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等等经典著作,莫不表示对服食器用的关注。(23)(24)王艮撰,陈祝生等校点:《王心斋全集》,第29、5页。
作为中国传统的思想命题,在新的文化核心结构中可以生发全新的作用,这有许多先例可资参照。耳之于声也,有同听焉。现在来看《儒效》篇对大儒的说明: 大儒之效:武王崩,成王幼,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,恶天下之倍周也。
乡有天下,今无天下,非擅也。刻死而附生谓之墨,刻生而附死谓之惑,杀生而送死谓之贼。此外,另有一例,与上面几例有所不同: 今圣王没,名守慢,奇辞起,名实乱,是非之形不明,则虽守法之吏、诵数之儒,亦皆乱也。大儒者,善调一天下者也,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。
故隆礼,虽未明,法士也。但存并不是安,安是安定平安,俗儒虽然不会导致亡国,但也不会使国家安定平安,任用雅儒则可以使千里之国安定平安,这是雅儒高于俗儒的地方。
农夫朴力而寡能,则上不失天时,下不失地利,中得人和,而百事不废。荀子的这一说法和《礼记》是一致的。在人下,则社稷之臣,国君之宝也。《诗》曰:钟鼓喤喤,管磬玱玱,降福穰穰,降福简简,威仪反反。
(儒效)大儒拥有治国之道,但必须有其能施展其作用的用武之地,其治国的道术才能表现出来,而大儒的治国能事,就是能平定天下、制服强暴。随其长子,事其便辟,举其上客,亿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——是俗儒者也。(礼论)这是说,人的情性是追求养生、养财、养安、养情,但是只是贪生就会致死,⑧ 只是求利就会受害,只是求安就会处危,只是求乐就会灭亡。如果任用大儒领导万乘之国,则很快就能够成为霸主。
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,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,是儒墨之分也。出仕能顺能笃,是中行,亦是中儒。
礼者,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。故人苟生之为见,若者必死。
⑦ 俗人、俗儒、雅儒、大儒的分别,同时代表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能力,从而也意味着不同的政治功效,这些都要面对人主的政治需要: 故人主用俗人,则万乘之国亡。从这个例子来看,荀子对他所不满而号称儒士的人,常常在儒字前加一贬义词,以呵斥之,而他所用的贬损词语,不仅过分尖锐,也并没有严格的指称对象的意义。儒者为之不然,必将曲辨。而大儒、小儒、众人的分别,正如天子三公、诸侯大夫士、庶人的品级分别一样是有高下之等的。万乘之国的君主,如果任用俗人则国亡,如果任用俗儒则国存,可见俗儒不会导致亡国,这是俗儒高于俗人的地方。无论如何,以上所说,贬义的×儒可以看做荀子对儒家内部他所不满的人的批评之辞,这样的辞是不能随便移用于其他学派其他人身上的。
儒者主张隆礼义、齐制度,致忠信,采取曲辨的方针。在战国儒学中,荀子对儒墨之辩的分析,以及对墨家的批评,是儒家对墨子非儒说的最为系统的回应。
观人以言,美于黼黻文章。故墨术诚行,则天下尚俭而弥贫,非斗而日争,劳苦顿萃而愈无功,愀然忧戚非乐而日不和。
④ 本文所引用荀子原文与标点,多据梁启雄《荀子简释》,但亦参之以张觉《荀子译注》而增损之,文中不一一注明。以儒作为孔子所建立的学派之名,在《论语》里尚无其例。
成王向无天下,今有天下,非夺也。荀子这些关于儒道和儒术的阐发指明了当时儒家的重要主张。(儒效)这里的千乘之国似当作千里之国,以与大儒百里之地相对。由此荀子提出了大儒的概念。
(儒效)这与荀子答秦昭王问儒的首段也是一致的:无置锥之地,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。其铭诔系世,敬传其名也。
志安公,行安修,知通统类,如是则可谓大儒矣。儒者的人格操守是重义轻利,即使穷无立锥之地,也不会贪图私利,而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社稷的大义。
儒者在本朝则美政,在下位则美俗。通则一天下,穷则独立贵名,天不能死,地不能埋,桀、跖之世不能污,非大儒莫之能立,仲尼、子弓是也。
用百里之地,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。以是县天下,一四海,何故必自为之?为之者,役夫之道也,墨子之说也。儒术崇尚礼乐,如果能彻底实行儒术,天下将富裕而且和谐欢乐。② 换言之,不管儒字在字源上的原始意义如何,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,战国时代的其他学派对儒的思想刻画,从他者的一面所反映的儒的意象描述,已经鲜明地呈现出儒家的思想特质。
知之曰知之,不知曰不知,内不自以诬,外不自以欺,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——是雅儒者也。(正名)这里的诵数之儒,应指熟悉诗书礼乐条文的人,特别是熟悉传统礼之节目的学者。
倚物怪变,所未尝闻也,所未尝见也,卒然起一方,则举统类而应之。听人以言,乐于锺鼓琴瑟。
大儒既表达了荀子对儒的正面理解,也是荀子用来正面表达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社会功能的最高形象,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荀子对圣王的另一种说法,在这个意义上,圣就是儒的最高境界。不学问,无正义,以富利为隆,是俗人者也。
本文由心广体胖网发布,不代表心广体胖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6ppb3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49699/8492.html